姓氏是家族血緣的標誌,更是文化傳承的基因,這些稀有姓氏,承載了特殊的人文內涵,在傳播過程中,往往呈現出更加豐富生動的文化面貌。在資訊爆炸、文化多元的今天,由稀有姓氏引發的文化現象尤其耐人尋味,我們或許可以從這個側面觸摸當代人的某種文化心理。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一些大眾聞所未聞的稀有姓氏隨著普查的深入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甚至被稱為“熊貓姓氏”。今年10月新編纂出版的《中國姓氏大辭典》,共收錄了23813個漢字姓氏,除了“趙錢孫李”等耳熟能詳的姓氏之外,“一二三四”、“赤橙黃綠”等稀有姓氏也詳細在列。 姓是家族血緣的標誌,更是文化傳承的基因,這些稀有姓氏,承載了特殊的人文內涵,在傳播過程中,往往呈現出更加豐富生動的文化面貌。在資訊爆炸、文化多元的今天,由稀有姓氏引發的文化現象尤其耐人尋味,我們或許可以從這個側面觸摸當代人的某種文化心理。 千奇百怪皆入姓 所謂“熊貓姓氏”,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小姓”。説起小姓涉及的範圍,可以用一句流行語來概括,那就是“沒有什麼不可以!” 生活中常見的顏色如紅、綠、赤、橙、青、藍、紫等是姓氏,五彩斑斕;開門七件事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是姓氏;頭、骨、心、腎、腸、手、爪等器官是姓氏;雞、羔、猴、狗等動物名稱是姓氏;雪、風、電等氣象名詞是姓氏;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是姓氏;動詞笑、揉、猜、揀是姓氏;方位詞東西南北、上下左右也來“湊熱鬧”…… “熊貓姓氏”生活中的趣事可真是不少。南京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有得鄉,他這個“有”引發的故事就“可以講滿一籮筐”。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在蘇州開“有得鄉音樂會”。在入場口,他聽一個觀眾指著“有得鄉音樂會”橫幅對同伴説:“這個鄉的名字真不錯,諧音就是‘有德’,很有涵養啊。”繼而疑惑地問:“可是,這個鄉鎮在哪兒?怎麼沒聽過?” 安徽蕪湖人中山崛則經常遭遇“你是姓中還是中山?”“難不成是廣東中山人?”“您是日本人吧?”之類的疑問,每次都費盡口舌。後來他到日本大阪,發現那裏姓“中山”的人比比皆是。他遍查家譜、諮詢專家,終未完全弄清“中山”的來歷,只是模糊地知道好像與古代的地名有關。 嫁到浦口區的西鳳來自安徽碭山縣,在村裏“西”是頭號大姓,直到走出家鄉才意識到這個“西”有多稀罕,因為她和在外打工的兩個姐妹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姓西的本家…… 有一些稀有姓氏,在傳統的文化語境裏,生來“不討喜”。武漢的操先生差點因姓離婚。他28歲初嘗為人父的幸福,張羅著替孩子取名時,問題來了:妻子嫌操難聽,怕寶寶也像他一樣,從小被人笑話,要孩子隨自己的姓,操先生不同意。夫妻倆談不攏,引來雙方父母加入,鬧得不可開交。妻子氣到要分手。無奈的操先生只好上網集思廣益。網友熱心跟帖,有人替寶寶取“操盤”、“操帥”等有趣的名字;有網友則安撫道:“這麼冷僻的姓,重名率非常低”;有人則寬慰起媽媽:“不要在意,身邊有人也姓操,發展可好了。” 著名姓氏研究者王大良告訴記者,我國目前使用的姓氏近4000個,其中佔人口總數99.6%以上的人只使用500個姓氏,95.5%的人只使用200個姓氏,85%人只使用100個姓氏。小姓總數達3000多個,這些姓氏人數最多的有幾萬或幾十萬,而最少的只有1個人。“小姓中既有古老的姓,也有新生的姓;既有單姓,也有複姓。它們都有自己的歷史,而每段歷史幾乎都蘊含著動人的故事和傳説。”王大良説。 故事可講一籮筐 生活中,小姓時不時地會給主人“惹麻煩”。 在某雜誌社工作的羅雨田至今提起那個叫“老家楊”的小學同學還樂不可支。“每次下課我們都笑話他‘你咋不叫老子啊’。還有調皮的男同學直接建議他叫‘老婆老公’,哈哈。”記者費盡週折聯繫上老家楊,他説:“那時候自卑啊,埋怨父母怎麼不挑個好的姓給我,特羨慕普通的姓。”他穿開襠褲時被叫做“老寶寶”,未出閣的姐姐被叫“老姑娘”、“老小姐”。有一次上學,教導主任攔住他,斥責他亂改名字:“哪有人姓老啊!”長大了,有一次騎摩托車違章,警察問名字,他如實報上,警察嚴肅警告“不要騙警察”,他只好拿出身份證…… 據介紹,老姓的來歷有兩種説法。一説是由“薩克達”這個滿族姓更改漢姓而來,已經有兩三百年的歷史——滿語“薩克達”有“蒼老”的意思;一説是廣東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之一,現在佛山南海區西南的“世老村”,大多姓老。也有人傳此姓最早出自顓頊高陽氏,《通志》也説它是“顓頊子老童之後”,以名為姓。當然,更多的人覺得老姓該與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有關。老子本來姓李名耳,世人尊崇他為老聃、老子,他的後代中便有人改姓老。 在網友看來,姓“老”很多時候其實還討巧了,姓“雞”“死”“難”“黑”“毒”的那才“情何以堪啊”。姓雞?有人懷疑這是網友惡搞,世上哪有這麼奇怪的姓?台灣人雞啟賢為了證明家族姓氏的存在,上網亮明身份證。現在還是高中生的他,因這姓氏,“一齣生就是風雲人物”。“一齣生就叫小雞,綽號有雞排、雞屁股、雞胖,連老師也跟著叫。”“每次自我介紹都造成轟動。”他喜歡吃炸雞,同學常笑他“幹嘛吃自己人”,路上看到雞大家就叫他“認兄弟”;老師也曾在課堂上突然問他:“天亮了,你怎麼不叫?”“我只好咕咕咕!”關於家族姓氏來源,版本多樣,目前尚無權威考證,但雞啟賢和大多數的雞姓人一樣,更相信雞姓是由姓氏“奚”演化而來的。雞啟賢説,父親雞勳昭曾通過戶政系統找親戚,還説“我以後要生兒子,姓不能斷絕”。 據專家介紹,很多小姓都是從少數民族姓氏演化而來。比如主要分佈在我國西北部的“死”姓,是由北魏時期少數民族的四字複姓發展而來的。據傳是中國倒數第一姓的“難”姓(作姓氏時讀去聲),主要分佈在河南四座小村裏,世代居住於此的男女老少都姓“難”。“難”不討人喜歡,但在不少南韓人看來,這就是他們的祖根。據説,河南曾出土過一塊南北朝時期的石碑,記載一名鮮卑族官員——難樓。“難”姓隨鮮卑北遷,松花江當時也改名成了“難江”。幾經輾轉,難姓鮮卑族才涉足北韓半島。據台灣媒體報道,台灣嘉義縣有一戶毒姓人家,其祖先是滿清的翻譯官,幾代單傳後,如今,毒家已繁衍出了男丁六人。 傳承新造費思量 縱觀幾千年的姓氏發展史便可以發現,如今的大姓、小姓,起初差別很小,之所以後來兩極分化,是因為不同姓氏採取了不同的發展方式,差別漸大。大姓“大”起來的原因是它不斷吸收、融匯別的族人,使自己不斷發展壯大;而小姓則採取相反的措施,不但不吸納別族,還要從自身分族析出其他姓氏,自己的族群因此而漸漸變“小”。 個別新的小姓並非傳承自祖輩。蘇州有一戶人家,長輩無人姓“點”,新生兒卻姓了“點”。原來是姓蔣的爺爺、姓宋的奶奶、姓卞的外公以及姓沈的外婆都想爭得孩子的“冠名權”,自然談不攏,於是,四人商議為男孩取新姓“點”——該字結構是上邊一個佔有的佔字,底下四點,四點分別代表蔣、宋、卞、沈四位老人的姓。對老人而言,“點”表示四姓(家)共同佔有這個孩子;對孩子來説,“點”表示擁有四姓老人的共同關愛。後來男孩以點佳浩為名上了戶口。 其實,歷史上曾有點姓,但寫作“點”,據説《太平圖話姓氏綜》上就有收錄。後來,“點”簡化為“點”,但內涵與“四姓共有”的“點佳浩”的“點”有區別。“點”姓可寫作“點”,“點佳浩”卻不能寫成“點佳浩”,不然“四姓共有”的美好願望就沒了。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自創疊加姓氏,成為很多小夫妻解決孩子“冠名權”問題的主要方法。從教多年的朱老師表示,“以往孩子有4個字的名字,一般是傳統的複姓歐陽、司馬、中山,現在一個班裏,會出現一兩個4個字的名字,比如‘李楊’、‘王陳’‘孫許’等。開始還以為是弄錯了,現在見怪不怪了。”記者的一位年輕同行叫做韓飛週游,每次活動簽到,主辦方還以為他們單位來了兩個人呢。除複姓外,還有孩子的名字巧妙地嵌入了父母的姓,如姓朱的父親和姓陳的母親,孩子取名“朱佳晨”。 針對層出不窮的夫妻為孩子姓名爭吵的新聞,專家表示其實大可不必,姓名只是一個社會標簽,孩子開心與否更重要,根據現行法律,孩子隨父母誰的姓都可以,與父母的血緣關係都是無法改變的。 古語雲“坐不改姓,行不更名”,但在那些常被人起綽號、開玩笑的“熊貓姓氏”者裏,動過改姓念頭的大有人在。對此,王大良覺得,大眾不要隨便開小姓人的玩笑,“無論有無惡意,説者或許無心,聽者肯定有意”。至於改姓,他表示“稀少姓氏應該得到保護。”《中國姓氏大辭典》的編纂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姓氏研究專家袁義達研究員更是對改姓之舉連連擺手,“不要改不要改”。他説,中國姓氏由父系世代傳遞,類似於人類Y染色體的遺傳,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眾多的小姓、奇姓、罕見姓不僅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傳,有的還保存了一份獨一無二的Y染色體遺産。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多一個姓,不僅是多了一份家族史、文化史,更多了一部基因史。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羨慕小姓的大有人在,“在崇尚個性的今天,頂著一個特別的姓,多酷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