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族近代史

洪东明 发布于 2013-07-19 17:59 访问次数 836

  风雨飘摇中,祖国走过了很是艰辛的岁月。近代的中国,她的艰难,她的屈辱,她的不堪,不该被我们遗忘。一端,清政府腐败无能,人民在他的领导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外国侵略者对祖国的肆意践踏,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趋下,国外华人更是遭尽了别人的白眼;另一端,近代涌现了无数的知识分子,他们爱国图强,对现实有着独特的见解,不守旧,他们组织群众参加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建下伟大的功勋。就在这动荡中,我的家族也经历着他的苦难,经历着他的平凡。

  我家是陕西省大荔县的众多小农村中的一个。如今的家乡,谈不上多么的富裕,但是乡间小路很少,几乎都变成了水泥路,夜晚人们出行,不再担心天黑路不好走,因为有透着温暖的昏黄色的路灯相伴。春季,是播种的季节,一切都要准备好,不管是种玉米的人家,还是果农,大家都很忙,忙着做农活,农活很多,但是一般都不会雇人去做,都是大家集中,轮流着把各家的做完,当然,主人会管大家的饭。这时,经常会听到妇女们的嬉笑声,小孩子的玩笑声,汉子们的吆喝声。小孩子通常会被带着,他们只是在田里玩。夏季,各种庄稼拼了命的生长,基本是各家待在各自的田里,像是给孩子打理一般,一个一个的对那些植物修剪多余的枝丫,必要时还要喷农药除虫。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大伙最关心的就是卖价怎么样,一片丰收的景象,大家心里都是开心的。同样,丰收时,还是靠大家的帮忙,水果什么的收回来之后,会送一些给村里人。我也最喜欢家乡的秋季了,这时候的水果吃都吃不完。到了冬季,人们才算真正闲了下来,通常,女人开始为家里人准备鞋子衣裤,经常会看见一堆女人在一起又说有笑,手里却飞针走线,或是织着毛衣,或是做着布鞋。男人有时会带着自家的犬去狩猎,无非是一些野兔野鸡。有时晚上也经常串门。就在大人们聊天的时候,我也从他们口中得知了关于我的家族的事,那要追溯到祖父母的一辈了……

  外祖父出生在20世纪40年代,那是他口中的“旧社会”,每当我缠着他玩闹的时候,他就会给我讲“那时候”的故事。

  外公的妈妈是一个裹脚的老太太,不过我可没有见过。外公小时候正是革命快要成功的时候,据他讲,那时候乡间有很多狼,时不时会有小孩被狼叼走。每当我晚上顽皮不睡觉,外公就用狼的故事吓唬我,当然,那时是很容易上当的,就会很害怕的钻到大人怀里紧闭眼睛。新中国成立前夕,正是国民党残留军队、特务活动频繁的时刻。村民也深受其害。那时,只要是国民党的军队进村,大家的口粮就损失大了,要给他们提供粮食,父母就急着把女儿的头发编成辫子盘起来(这是已婚妇女的装扮),怕的是那些士兵强抢民女。外公说,那时也会有共产党的军队经过,大家见了以为又是国民党,不知道那些士兵是好人还是坏人,就很畏惧。一次,共产党经过,一个村民把自家的粮食奉上,军官走到跟前说,老乡,我们不拿老乡的东西。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是共产党,也记住了这个党。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因为那时的信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他们就没法看到天安门那神圣的一幕,得知消息就是通过别人口述,或是通过村里的喇叭。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年里,外公还小,赶上了饥荒的年代。人们没有粮食吃,到处挖草根,总之,能吃的都不会放过。有时,会把榆树上的淀粉提取出来制成凉粉(我家乡的一种食物),那东西要等到凉了之后才可以吃,有些小孩太饿了,没等凉透就囫囵吞咽下去,但是,那东西很烫,会把人食道烫伤,不得不去医院把它取出来。而且还不容易消化,吃了之后会很撑。即使这样,在那个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的时代,好吃的永远先给男孩。饥荒的年代,食物是无法企及的梦。

  尽管食物很少,但生活要继续,活还是要做。男孩就跟着父亲去田里干活,女孩有时也要去,但是也要学做饭,学纺织,学做棉衣鞋子。家里有很多床单什么的都是外婆织的。那时的女孩子比的不是美,而是谁纳的鞋子好看舒服,谁的针线活做得好,谁的针脚均匀整齐。

  外公和外婆的相识是通过“媒人”介绍。中国旧社会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虽然当时已经不再是那个封建社会了,但这种风俗并不能一下子就改变,所以那时的婚姻基本还是靠媒人介绍,但最大的进步就是要孩子点头同意。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进步还是蛮大的。外婆嫁给外公之后,因为外公是兄弟二人,他们就分家了。据外婆说,分家之前,她婆婆对她不好,活做得再好婆婆都不开心,老是训斥外婆,外婆只能把委屈自己吞咽,这也就是封建社会留下的吧,婆婆是大家长,媳妇在家里则没有地位。幸好,外婆的苦日子不算太多,分家之后就好多了。

  外公外婆婚后几年,大约到了50年代,赶上了“合作社”。正如课本上讲的,生产工具,劳动力集中起来。大家一起劳作。劳作前,会有人吹哨子,或者有铃声,就好像上课一样。铃声一响,大家就都从家里出发,做自己的事,每个人的工作都不尽相同。之后,大家齐心协力完成活计。下工也有人吹哨子,就又离开,这不是白白劳作的,会记下“工分”。之后在一定的时间,利用工分的多少来衡量该给这家人发多少粮。工分多了分配的粮就多。开始时,合作社优点还是蛮多,那时的生产工具集中,劳动力集中,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可是到了后期,大家的积极性不高,只是去凑那个时间,得那个工分而已,这也是后来合作社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外婆说,合作社解散时,那些劳作工具的分配为了公平起见,采取的是“抽签制”,这样也不会闹矛盾。外婆说,那时有一头驴子,她当时想,如果抽到那头驴子就好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劳动力,结果真的抽到了那头驴子。还有铜锣什么的,那些不能当作劳作工具,抽到的家人只好自认倒霉了。之后,各家就又干各家的活,外公外婆的生活也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重复着,他们用辛勤的双手装饰着生活,努力把日子过好。

  60年代末,妈妈的姐姐我的姨妈出生了,接着,妈妈也出生了。外公外婆的孩子一个个来到了这个世界。外婆当初学习很好,结束学业的原因除了贫穷之外,最主要的是她是女孩。到妈妈的年代时,虽然还有重男轻女思想,但已经改善了许多。尽管那时候家里还是很穷,外婆还是供4个孩子上学,除非是他们自己不去了。妈妈的小时候没有动画片,作为女孩,很小就要学着做饭,纺织,做衣裤鞋子,好为家里分担。她们那时候还没有邓丽君,没有偶像,没有韩剧,只是聊天,玩笑。从我们的眼光看去,那生活似乎很没意思,但是,她们确实开开心心的成为了我们的母亲,每个年代的青春都是绚丽的。妈妈说,那时新年能有新衣服穿都特别开心。到70年代末,赶上了改革开放,经济相比之前有了一些发展,收音机什么的也都有了。那时,最喜欢的还是一个相声节目。妈妈说,那时有收音机,几乎到了那个点,大家都坐在门口,听那个相声节目,讲的都是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东西,因为讲的有趣,大家都喜欢。

  相比之下,爸爸的小时候特别“不平凡”。爸爸说,以前爷爷是个打铁匠,小时候,会跟着别人一起去放牛,牛儿在一边吃草,他们就去疯玩,那时的村里是有小溪的,他们会背着大人一起去游泳。爸爸小时候很贪玩,不好好学习,被主任抓住,主任会让他默写字,都可以写出来(不过我对此表示极大的怀疑),然后就对着主任说,你看我都可以写出来,就别让我再学了。然后主任就无语了。经常,他们男孩会结伴,将树叶卷成一卷,“吸烟”,但是不敢让爷爷知道,会揍他。那时候,一般人家都吃不起面粉做的馒头,都是玉米面。小孩子早都吃够了。但是有一个伙伴家里很富有,吃的都是面粉馒头,大家就会和他换,他也很乐意。那时候,大家都是小孩子,都喜欢漫画什么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于是,大家就会要求某位买了小人书的伙伴把书带来,大家一起看。匮乏的物质不能阻止快乐的心。

  爸爸妈妈的相识还是通过别人介绍的。这时候,媒人只是介绍认识,愿意不愿意,全靠年轻人拍板,父母的意见纯属参考。奶奶说,那时爸爸家里情况也不好,但是觉得这小伙子不错,妈妈也愿意,只要人好,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会有。和现在某些人的思想相比,真觉得,那些人都对不起读了那么一肚子的圣贤书。就在传统的风俗中,爸爸妈妈结婚了。这已经到了90年了。我出生在92年。爸爸妈妈说我是蜜罐子里长大的,爷爷很宠我,基本就不会让爸妈骂我。而我是一个女孩,可见那时,重男轻女思想已经崩溃了。那时,人们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四季分明。后来,爸爸学会了做菜,就去了渭南师范做厨师,生活比以前好很多了,20世纪末,电视开始流行。开始时,没有几家买得起,一到晚上,大家干完农活,就去有电视的人家,围着看电视剧。后来,大家家里都陆陆续续添了电视机,电视机成了必需品。21世纪初,村里开始有人资助修路,这才真正方便了大家。同时,村里流行了“打工热”,从外面回来的人都说外面好赚钱。正好那时家里出了一些问题,爸妈也就出去打工了。几年的拼搏之后,他们也赚了一些钱,毕竟,家里才是根,于是在赚了钱之后就回来了,在家里开了个小饭馆。

  直到今天,小饭馆在农忙时节生意还是相当不错的,不过,爸妈可不想一直做这些,他们又有了新的打算。手里捧一个苹果,写下这些文字。从一穷二白,挖草根吃,到玉米面馒头,到小麦馒头;从走家串巷,到收音机,到各种家电。这些安逸是一辈一辈积累下来的,任何一环都有它的不可替代之处。享受着现代文明,回忆着过去的日子。我的家族这历史的长河中向前行驶着,历史也由我的家族述说着。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8bb145e70101584m.html

收藏   ( 0 )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可以输入3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