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氏家族序言

越城周氏支谱六册,马隅卿先生从北平书肆购得,现存孔德学校图书馆中。此谱在光绪丁丑用活字排印,共二十部,此为第六号(余家所藏系第廿号)。察谱中添注,盖系忆农伯手书。近年物故保定,遗物散失,此书流转至北平。不意复得展阅,并题语以志因缘。时中华民国二十年四月七日会稽周氏清道房公允派四支十四世作人书。

《越城周氏支谱》是今浙江绍兴县城都昌坊周氏即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一系的族谱,周作人这则题记见于首都图书馆所藏《越城周氏支谱》第六号。原谱由著名戏曲小说研究专家、藏书家马廉(字隅卿)先生从北京宝伦堂书肆购得,入藏当时的北京大学子弟学校—孔德学校图书馆,1949年转归首都图书馆庋藏。马隅卿先生曾长期做孔德学校的总务长,留心学校的图书资料建设,后专管图书馆[1]。《越城周氏支谱》在转归首都图书馆之前,先流入孔德学校图书馆,就是这个因缘。周作人在任教北京大学时,又曾以校董事之职而兼课于孔德学校,为中学部讲授国文作文课。由于这个缘故,周作人和马隅卿曾经非常地熟悉,1938年马隅卿去世三个月后,周作人即作《隅卿纪念》一文,以志二人谊。既如此,马隅卿在得到周作人的家谱后向其出示,自属于正常的朋友之举,而周作人观后提笔作记,也是对朋友的回应和对家谱的重视。

周作人为越城周氏的第十四世,其第六世祖周煌共有八五子周绍鹏为第四支,即周作人一支,第六子周绍显为第五支。谱后所附“分送谱号”看,第六号谱正是第五支长房所领,按族定,如果这本家谱被遗失、损坏或变卖,就应该“罚钱四千位以惩不恪”[2]。周作人的祖父周介孚名下所领取的第二十号,系捐资贰拾圆所得,属于“各各尊藏,以备查核”之列[3],要求比第六号松许多。但后者仍被悉心珍藏于族人之手,前者却展转飘流落入书肆。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所藏《越城周氏支谱》第二十号,书函套签为周作人亲笔所题,落款作“十四世作人谨藏廿五月六日题签”,说明该谱是被周作人所珍藏,或者至少到1938年时,它已转到了周作人的手中。

周作人题记中所说的“添注”文字,出自担任“监印谱本,校对遗误”[4]职责的周忆农之手,其添注情况,冯秉文先生《鲁迅家〈越城周氏支谱〉》一文述之已详[5]。这些添注内容在周作人所藏廿号谱中也出现了,但笔迹与第六号谱中的不同,经仔细对照基本确定是周作人亲笔所写,说明周作人对周忆农的添注重新予以了过录。而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周作人除了过录周忆农的添注内容,还做了必要的改动和续补。如关于周作人的族伯周曾泽(周苞凤),周忆农在第六号谱中,补作“未婚”,周作人则改为“殇”。按照《越城周氏支谱》“谱例”,“未婚”是指已经聘妻但还未迎娶的,“殇”指未成年而死的。一个针对婚姻状况,一个针对寿命状况。再比如于周作人的族兄周启元、周承缃等,第六号谱中周忆农未做任何添注,而周作人则分别补上了“殇”、“卒”的字样。

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周作人所藏第廿号谱中有四处续补,是第六号谱包括周忆农添注都没有的内容。一处是在周作人的祖父周介孚的小传中,添上了以下文字:“改捐内阁中书委署侍读截取同知,历充方略馆誊录官、校对官,会典馆校对官、协修官,本衙门撰文管理,诰敕房事务,加五级记录十次。”一处是对周作人的父亲周伯宜,补写了他的卒年,还加了“娶恩桥头鲁氏咸丰辛亥科举人户部司主事希曾三女,生咸丰丁巳十一月十九日戌时,子四:樟寿、櫆寿、松寿、椿寿殇。”这两处续文对于我们了解周作人的三代世系及兄弟情况,十分有用。周作人对他们弟兄情况的交代在另一处更为具体。由于《越城周氏支谱》修纂于光绪丁丑(1877),所以对周作人一支即清道房允派四支的第十四世,只记录了周作人的伯父周鸣凤长子、生于光绪丙子(1876)的周寿恒,第十四世里其他生于丁丑(1877)之后的人,自然都未能收录。周作人则在他所收藏的《越城周氏支谱》中,郑重地补上了这样一些内容(参见前页书影)

十四世    凤仪子

樟寿,生光绪辛巳八月初三日辰时,卒民国廿五年丙月十九日。

櫆寿,生光绪甲申十二月初一日卯时,己酉娶日本羽之助长女信子,生子丰一,女静子、若子殇。改名作人。

松寿,生光绪戊子十月初九日未时。

周氏三兄弟—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周建人的出生年月,得清清楚楚。周作人自己的婚姻及子女状况,交代得更为清楚。周作人对其祖父、父亲、母亲及兄弟情况的这些补笔,与现在通说法完全一致。有些细节则可以与他在《介孚公》、《兰星》、《四百年前》等文中的叙述互相发明、互相补充[6],并可以由此窥知这位新文化运动主将的家族文化情结。

另外有一处续补出现在三支第十世周官的小传。原谱记载说,在咸丰年间的粤匪之乱中,当乱匪临城时,周官与邵武太守娄啸岩仍“督兵民固守,城陷,犹巷战,力竭死难”,续补文字则曰:“曩寓京都,与啸岩太守之子秉衡主事朝夕相遇,谈及乃翁在邵武城外为贼所戕,心窃疑之。后有陆由幕得官,入都引见,谈及贼临城,太守肩舆潜逃,民人有受其虐者挥刀死之,并残其尸。此谱之言,皆饰说焉。陆某寓闽,见闻甚确。”这几句文字的字体与谱中其他的笔补文字不一样,似乎与一般所见周作人的笔迹也不太相同,不知是不是周作人亲笔所写,但书写者根据自己的亲耳所闻,指出了原谱叙述的不确,颇能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周作人的次女周若子死于1929年11月,时年14岁[7]。周作人在续补时,称若子为“殇”,可知续补当作于1929年之后。又据人1916年正月2日日记,他曾于该日修订旧周氏宗谱列传三本[8],不知他修订的是否我们现在所见的《越城周氏支谱》。

冯秉文《鲁迅家世与〈越城周氏支谱〉》一文,对《越城周氏支谱》主要内容和周忆农添注情况的介绍是非常详尽的,但文中有两处则需作补充和纠正。周忆农在其长兄周念农下,补作:“子一,寿鼎;女一,适渔港鲍福建候补从九诚均四子。”冯秉文将“候”字释为“旧”,又表示存疑。今参照周作人之补文予以厘正。《越城周氏支谱》谱后所附为“分送谱号分列于左”,冯秉文误植“左”为“右”,亦当正之。


 




[1] 周作人:《隅卿纪念》,收入《苦茶随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越城周氏支谱》所附“分送谱号”。


[3]《越城周氏支谱·自序》。


[4] 《越城周氏支谱》所附“分送谱号”。


[5] 《文献》1985年第1期。


[6] 见《鲁迅的故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7] 张菊香、张铁荣:《周作人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8] 《周作人日记》(上),大象出版社1996年。

 

节选自张廷银《族谱藏书题记三则》,原载《文献》2004年第2期。《越城周氏支谱》第六号现藏首都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