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祠堂

杜斌 发布于 2013-01-11 13:40 访问次数 3083

 

      祠堂乃后人祭祀先祖二建立的,现在徐州西北25公里郑集村原杜氏祠堂内悬一正匾,匾文为:“亦正堂钦命督察院左侍郎御史监理河道刘墉乙酉年题”。风雨杜祠
      明崇祯庚午(1630年)秋,东吉村杜祖滔、云城的杜蕴璋、 蕴玺秉烛夜话, 后梦老人示欲往郑集卜居, 遂**族众出资修杜氏祖祠于郑集, 三年始成。 杜氏祠堂左依古椿,右傍汉槐, 坐落于古郑家集城圩中心制高点上, 此处相传为龟背地, 据传能随水涨落, 历代黄水泛滥时此地从未被淹,有“玄帝庙檐挂榨草 (一种水草)、杜家祠堂未浸水”之说。 殿堂前古槐, 传为汉高祖刘邦拴马避雨之处, 至今二千余年,仍老干虬枝、苍劲叠翠。
      杜家宗祠分两大二小三进院,由门楼、讲台、客厅、祠堂四部分组成,青砖黛瓦,挑檐叠脊,为明清时期典型建筑, 古朴典雅宏伟壮观。
     杜家祠堂于清康熙年重修,杜家的外甥、状元李蟠知情后, 命人从户部山状元府将从山西运来的两条石抱柱运到郑集, 并自撰楹联一副:事之犹生,想音容于未远;祭焉如在,奉俎豆以常新。
     在明末杜家祠堂完工之后, 创修家谱随之也排上议事日程, 杜家参照世家古样, 起了十个字的宗排,为:大廷公士履 赔基毓庆长。后又续三十字,为:夕阳尚隆运,权承永世昌,诗书为本业,仁义兆和祥,衍代千传远,奕祀超辉光。当时杜氏族众分居四个村庄, 对应祠堂位置分为四门,大堌村为长房,居南门, 东西中三门均为二始祖之后。
     清乾隆进士刘墉奉旨督理黄河工程, 在杜家祠堂住有数日, 见杜氏族谱上功名多,居官者少,皆拿富贵为轻,遂取意“出仕理民是为政, 在家教育子弟亦为政”,亲书“亦政堂”匾相赠。
      对于年久失修而坍塌的杜氏祠堂, 杜氏后人准备合族人之力重修, 并已向上级呈报了筹建杜祠博物馆的建设性意见。 杜家后人打算利用郑集优越的地理环境,借助郑集古镇的古城墙老城门、护城河、炮火台、中栅门以及城圩内 “九桥十八庙”的文化积淀,加上居中而立的杜祠、汉槐、石抱柱、金匾、龟脊地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传统,构建古文化游览景点和仿古一条街,使杜氏二百年的聚居之地成为苏北独具文化特色的古镇。
 
 
相关资料
杜姓渊源

收藏   ( 0 )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可以输入3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