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东山发现百年前迷宫般家书 原稿绣在手绢上

郝锐 发布于 2013-02-25 17:42 访问次数 1186

 

福建东山发现百年前迷宫般家书 原稿绣在手绢上

 

 

 

 

    2月17日,“东山歌册”省级传承人、退休教师林如东先生向笔者展示了一封写于百余年前、形式特殊的家书。林老师介绍,此家书原稿系绣在手绢上,民间称之为“手绢诗”,为他母亲、东山歌册能手林珍珠生前所收藏,因担心年久虫咬绢腐,十几年前,他按样抄录备份(如图)。

 

 

    初看此信,笔者感觉它好似文字游戏,左右翻转,无从读起。经林老师解读,才知此信是从“贱妾陈氏 纸笔提起 告达冤家……”叙起至“诸人问觉 将夫笑耻”收笔。第二段以斜方格中间的“信”“到”“ 之”“日”起笔……至“夫”“君”“收”“已”“乎”搁笔。原来善良的陈氏,担心此信万一落到他人之手必将其夫笑耻,便别出心裁,以丈夫最熟悉的回文格式以绣代写。此信大小字相结合,小字之书迂回曲折,而大字之书则从上而下,由左而右,迂回入内。阅读时犹如走迷宫一般,让人难以一时读懂。

 

    这封家书写于清末民国初之际,为今东山县铜陵镇一名叫陈某珠妇人写给远在新加坡的丈夫。信交由一位名叫“武昌”的熟人转交。信中讲述了陈氏丈夫因“世事越分,致离故地”到新加坡避难,原打算暂住一年,不料三年不回,三春没信,弃妻离子,在叻娶妾,任凭规劝,无意心回。陈氏含辛茹苦,借债糊口,瘦弱的肩上担起沉甸甸的责任。而今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谁怜憔悴更凋零。悲愤之下,陈氏传书具字,绣下此书,寄希望能“重整旧弦”。

 

 

    该《手绢信》全文441字,110句,外加一语气助词“乎”,系仿照“东山歌册”体例撰写,以四言句式,四句成一组,语言浅白顺口,言简意赅,条理清晰。该信以“情”为主线,感情真挚,情调感伤,又以独特的、夫妻心灵相通的形式表达,堪称一封十分难得的清代家书,信中表现出陈氏所具有的才华与修养。据了解,信辗转到新加坡后被其夫之妾接到,她百般研究终解其意,深被陈氏的才华和人品所感动,敬佩之余,暗中回信,请求理解,与此手绢信一并寄回,后流落民间。

 

    笔者在民间调查时了解到,出生于东山第一大姓、富庶之后的陈氏,自幼聪颖,勤而好学。在旧社会重男轻女的现实中,即或处于高第门庭的女子很多也难于接受文化教育,而陈氏却能自学成才,从有“女书”、“闺中文学”之誉的“东山歌册”里,汲取知识营养,学习道德规范、品性情操、为人处世、善恶观念等知识,因而造就了她勤劳善良、贤淑温柔的品性。心灵手巧的陈氏还擅于刺绣、女红和剪纸手艺,堪称旧时代东山岛一位才华出众的新女性。

收藏   ( 0 )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可以输入3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