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天文学家数学家王蕃

郎萍丽 发布于 2013-10-17 15:32 访问次数 603

      王蕃(228—266年),三国时期天文学家、数学家。字永元,三国时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他博览多闻,通晓天文、数学。先后任吴国尚书郎、散骑中常侍等职。曾根据浑天说和长期的天象观察,精心制作浑天仪,以三分之长为一度,周长一丈零九寸六分,介于古浑仪和张衡制浑仪式之间,在“浑仪”上,周天为三六五又五八九分之一四五度。“浑仪”可以标明天球与日月星辰的运行,从而说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节气,以及何时昼长夜短,何时昼短夜长,何时昼夜相当,由此制订历法。他撰有《浑天图记》、《浑天象注》。
  王蕃(227-266):三国时庐江郡(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字永元,三国吴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2]他发展了张衡的学说,结合观察天文实践,重制浑天仪,写出《浑天象说》,提高了测定黄赤交角的精确性,制造的浑天仪既灵巧又实用,求出圆周率为3.1555。《三国志·吴志》称他“博览多闻,兼通术艺”。由于他性情耿直,不愿对昏君俯首听命,不肯巴结嬖臣,吴甘露二年(公元266年),被吴国暴君孙皓无故杀害,死时年仅39岁。
  学术观点王蕃认为:日距离其下临之地为八万里,以此为股,以一万五千里为勾,应用已知的勾股求弦法,测出日距阳城(今河南登封)为八万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五分,再以阳城为中心,以阳城与日距离为半径,算出周天长度。他还进行过数学研究,计算出圆周率为π=3.15,与刘徽的“徽率”(π=3.1416)、南朝祖冲之的“祖率”(π=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很相近,为中国天文学的数学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个人传记《裴注三国志·吴书·王蕃传》晋·陈寿原撰,南朝宋·裴松之注解[2]。
王蕃字永元,庐江人也。博览多闻,兼通术艺。始为尚书郎,去官。孙休即位,与贺邵、薛莹、虞汜俱为散骑中常侍,皆加驸马都尉。时论清之。遣使至蜀,蜀人称焉,还为夏口监军。
  孙皓初,复入为常侍,与万彧同官。彧与皓有旧,俗士挟侵,谓蕃自轻。又中书丞陈声,皓之嬖臣,数谮毁蕃。蕃体气高亮,不能承颜顺指,时或迕意,积以见责。
  王蕃
  甘露二年,丁忠使晋还,皓大会群臣,蕃沈醉顿伏,皓疑而不悦,轝蕃出外。顷之请还,酒亦不解。蕃性有威严,行止自若,皓大怒,呵左右於殿下斩之。卫将军滕牧、征西将军留平请,不能得。【江表传曰:皓用巫史之言,谓建业宫不利,乃西巡武昌,仍有迁都之意,恐群臣不从,乃大请会,赐将吏。问蕃“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其义云何”?蕃思惟未答,即於殿上斩蕃。出登来山,使亲近将掷蕃首,作虎跳狼争咋齧之,头皆碎坏,欲以示威,使众不敢犯也。此与本传不同。吴录曰:皓每於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万彧既为左丞相,蕃嘲彧曰:“鱼潜於渊,出水煦沫。何则?物有本性,不可横处非分也。彧出自溪谷,羊质虎皮,虚受光赫之宠,跨越三九之位,犬马犹能识养,将何以报厚施乎!”彧曰:“唐虞之朝无谬举之才,造父之门无驽蹇之质,蕃上诬明选,下讪桢干,何伤於日月,适多见其不知量耳。”臣松之按本传云丁忠使晋还,皓为大会,於会中杀蕃,检忠从北还在此年之春,彧时尚未为丞相,至秋乃为相耳。吴录所言为乖互不同。】
  丞相陆凯上疏曰:“常侍王蕃黄中通理,知天知物,处朝忠蹇,斯社稷之重镇,大吴之龙逢也。昔事景皇,纳言左右,景皇钦嘉,叹为异伦。而陛下忿其苦辞,恶其直对,枭之殿堂,尸骸暴弃,郡内伤心,有识悲悼。”其痛蕃如此。蕃死时年三十九,皓徙蕃家属广州。二弟著、延皆作佳器,郭马起事,不为马用,见害。

收藏   ( 0 )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可以输入3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