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姓

家族客服白露 发布于 2016-07-05 11:20 访问次数 1031

    菅氏是一个古老而多远的姓氏,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九百四十六位,以赵郡、济阳为郡望。

查家谱的老人


  菅氏是一个古老而多远的姓氏,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九百四十六位,以赵郡、济阳为郡望。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食采于菅(今山东单县金乡、成武两乡交接处),其后裔以邑名为氏。据文献《中国姓氏辞典》中的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大夫食采于菅邑。后来宋国与鲁国之间发生争战,在周桓王七年(鲁隐公姬息姑十年,公元前713年),鲁军侵入宋境并在菅邑击败宋军,随后菅邑为鲁国吞占。


  宋国失去菅邑后,那位宋国大夫便以自己的食邑名称为姓氏,称菅氏,后裔子孙世代相传,汉朝时期的菅禹、唐朝时期的菅崇嗣,皆是该支菅氏的后裔,史称菅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


  源于传说,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传说,春秋时期,一个原为贵族达官的人得罪当朝,为避免满门遭诛的厄运,举族迁逃,当追兵临近时,全族人等皆藏身在菅草丛之中,方得以逃生。后族人皆改取“菅”为姓氏,称菅氏。


  迁徙分布


  今菅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境内,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城关镇一千五百余人,济阳县古属汉朝设置的菅县(治所在今魏桥镇菅家村),汉朝时期的菅禹可能是该地人士。晋朝初期,废菅县并入东朝阳县。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两千余人,临邑在古代属于菅县,明朝时期,菅氏在此是望族。


  河北省邢台市南宫乡,其中菅氏约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有七八百人。他们村是明朝时从山西洪洞迁到南宫的,当初从山西洪洞迁来时只有兄弟两人,后来发展成一个大家族。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北大冉村菅氏约占三分之一,约一千五百人。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明集镇菅家村,村中绝大多数村民姓菅,约七八百人。


  河南省许昌市小南海菅庄村,村中绝大多数村民姓菅,还有许昌市其他地方也有, 加起来也有一千二百多人。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魏桥镇菅家村,村中基本上全姓菅,约四五百人。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后菅村、前菅村、温店镇南菅村 共计3000余人分布,周边村落零星也有分布。家族族谱记载已有21世。相传来自山西那个大家熟悉的地方,但是族谱记载,于明朝永乐年间自河北赵州迁阳信城东三十里落户。至今发展三个菅姓命名村庄。古时名人零星记载多为县令、国民党营长、团长、八路军团长等,现有为民族教育事业献身的教师“菅新刚”,以及各级地区、县级领导等人。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菅庄村,村中大部分姓菅。


  山西忻州河曲县沙坪。菅家沟。魏家沙坪。石也。裴家甲等村有数千名菅姓原住民。在太原清徐县碱场营村和晋中灵石县蒜峪村各有数百名菅氏族人聚居。


  今河北省的廊坊市固安县、保定市清苑县、秦皇岛市、石家庄市高邑县、邢台市南宫市,河南省的许昌市、西平县、襄城县,黑龙江省的五常市,山东省的德州市、滨州市阳信县,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乌海市、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吉林省的松原市宁江区,山西省的忻州市河曲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台湾省等地,均有菅氏族人分布。


  郡望


  赵 郡: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将原秦朝邯郸郡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改为赵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市、赵县、邯郸市一带地区。隋朝时期移治到赵县(今河北赵县)。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堂号


  赵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邯郸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历史名人


  菅 禹(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官吏。


  菅礼秉(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官吏。


  菅崇嗣(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官吏。唐朝乾元年间河东节度使。


  菅怀礼(生卒年待考),字复斋;镇定府柏乡县白草湾人(今河北邢台柏乡)。著名明朝大臣。明成化年间进士,历任户礼科、给事中、江西副使、陕西参政、按察使、右布政史,后又升湖广左布政使。为掌管湖北、湖南、广西一带的地方行政大吏。


收藏   ( 0 )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可以输入300个字